人妻少妇看A偷人无码精品,国产性爱一级片,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男女高潮无遮挡在线观看

道德經的心德體會(模板21篇)

道德經的心德體會(模板21篇)

ID:8287423

時間:2024-01-03 15:23:09

上傳者:靈魂曲

通過總結心得體會,我們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優(yōu)勢和不足,以便更好地發(fā)揮個人潛能。以下是一篇關于創(chuàng)業(yè)經驗的心得體會,作者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總結出了創(chuàng)業(yè)者需要具備的品質和技能。

道德經心得體會

《道德經》,以其精煉的八十一章,寫出了世間萬物的博大精深。從社會中的政治,談到經濟,有時又涉及到教育,從中又寫了軍事,用這些實際中的事物來體現(xiàn)老子的哲學思想。在優(yōu)美的文字中構造了一個樸素、自然、豁達、飄逸的宇宙觀、人生觀以及方法論的框架。

一開始我根本是看不懂的,在旁邊注解的幫忙下才稍微明白一點,就這一點點,讓我領略了他的辯證的哲學思想。

讀完到《道德經》,使我對這位古代賢哲提出的以提高道德修養(yǎng)為核心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方法有了正確的認識,自身的人文知識、個人道德修養(yǎng)和為人處世的本事也有了提高。比如在第四十五章中,老子用辯證的思想闡釋有些事物表面看來是一種情景,實質上又是一種情景,表面情景與實際情景有時完全相反?!按蟪扇羧?,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就是體現(xiàn)了這一點。還有“躁勝寒,靚勝炅”則說明事物的對立面常常互相制約,異常是對立面的主導方面作用更大。

《道德經》的第六十三章說出了做事的原則,即“無為而無不為”的原則。也說出了“天下之難作于細,天下之大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從而說明在辦事情是要從客觀條件出發(fā),一旦條件成熟,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時也告誡我們處理問題要從容易的地方下手,實現(xiàn)遠大的目標,要從細微的地方下手。處理問題時,要是遇到微易的事物,萬不可掉以輕心,或許細微的才是事物的關鍵所在。老子也說出了“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臺,作于壘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說明一切事物的發(fā)展過程都是從小到大的`。我們做事情時必須有恒心一點一滴的去完成,不然就會功虧一簣,半途而廢。

《道德經》的許多哲學限于我的學識,不能完全理解,可是讀它真是獲益匪淺。在我讀完《道德經》后,忽然想起古代的另一位教育家----孔子,于是就有了比較的念頭。

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據(jù)說孔子還對飲食有研究。作為我個人的觀點,我認為孔子不及老子,孔子的哲學不能算作作哲學,他的觀點,我認為其實是對現(xiàn)實中事物的一般發(fā)展規(guī)律的總結,只是別人照著孔子的言行去行事時,還沒有發(fā)現(xiàn)或許很少發(fā)現(xiàn)錯誤。孔子的哲學,我認為并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只能說是孔子比別人多了一項概括的本事。比如“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都是一般人們的生活規(guī)律,生活常識,并沒有太多的理論價值,說明了一點,就是一張教別人如何做菜的烹飪單子,別人看到只需要照著上頭的步驟,基本上不需要研究什么的。

可是老子不一樣。他的《道德經》從一開始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銘刻名也,非恒名也?!钡阶罱K的“和大怨,必有余怨,焉能夠為善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亦責于人。故有德思介,無德思徹。夫天道無親,恒與善人”都是告訴人們做人的道理,為人處事的哲學。如果從開始你不認真體會,你就沒有辦法領會到這些深刻的觀點。他用一種樸素的語言,用哲學中辯證的方法寫出了客觀的自然規(guī)律,書中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法因素。

最終我感激徐教師能為我們大學生讀經的活動作了一個很好的開端,讓我們認識到中華民族遠古的精髓,讓我們對于我們偉大的民族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使我們在現(xiàn)代禮貌的熏陶下不會忘記我們以前的禮貌,從而增加我們的文化及道德修養(yǎng)。我真誠期望你的可能繼續(xù)開展下去。

道德經心得體會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說起我國著名文化經典《道德經》里的句子,相信不少人都耳熟能詳,但你可知道這些句子背后的含義?由中共開封市委黨校講師苑志鋼帶來的題為“《道德經》中的人生智慧”專題文化講座在開封市圖書館舉辦,為市民詮釋了如何解讀《道德經》,并與在場的市民朋友進行了交流。

“很多人認為《道德經》代表著一種消極的思想,其實這是因為他們對《道德經》缺乏了解?!敝v座剛剛開始,苑老師就指出大眾對《道德經》的誤解。在他看來,作為反映老子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道德經不僅不消極,其中的很多觀點對后世都有著積極的影響。

在《道德經》里,道指的就是規(guī)律。而道家思想對規(guī)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guī)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睂Υ?guī)律的.根本態(tài)度是“充分尊重規(guī)律,然后才是利用規(guī)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jù)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由此可見,道家學派對規(guī)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從小了說,對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具有指導意義;從大了說,對自然、對社會、對國家的整體建設,具有非常久遠的指導性?,F(xiàn)在全球環(huán)境災難的普遍,就是人們不注重自然規(guī)律的發(fā)展,人為地破壞環(huán)境所造成的。

苑老師還講到,人生是由陰陽組成的,而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注重“陽”,即總是選好的、大的,喜歡榮譽,討厭恥辱等,這是人的本性。而從道家的理論來講,我們要注重“陰”,因為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蔽覀儜?、健康、運動地看待事物。這也是道對我們人生的啟發(fā)。我們一生都在矛盾中度過,要面對各種各樣的選擇,有無、得失、強弱、榮辱……我們經常都太過重視我們所謂的“好”的一方面,而忽略了“無”、“無用”的東西,其實,雖然是“無”,但是其大有用處。就像常被認為無用的人體部分闌尾、智齒、毛發(fā)豎立肌、尾骨等一樣,既然其存在,就有存在的理由,這就是道之所在。

接著,苑老師又從道家理論出發(fā),講了人生中“茍得”與“應得”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啟示我們對財富不要茍得,應得的部分不用刻意不惜一切地去追求,付出太多,肉體上會招來疼痛,得到太多,生活中會招來嫉恨。因此應像《道德經》第44章講的那樣,“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p>

這次主題講座,雖然只持續(xù)了一個半小時,但帶給現(xiàn)場讀者的感悟卻很深遠。品讀道德經典,學習人生智慧,通過苑老師的講解,讀者們得以進一步了解得失、強弱、有無、進退之道,有利于領悟人生處事之道。

道德經心得體會

《道德經》我認真讀了一年,每一段都是以前背過的,現(xiàn)在每一段具體的文字都忘了,只留下一點點體會,無法用準確的文字來描述。然而,在反思我的經歷時,有幾點經常出現(xiàn),記錄如下:

年輕的時候,我常說某某真的很神奇,但是到了他這個年紀,我就覺得他很正常。每當你認為你可以做任何事情時,你總是面臨著最終的苦果。我有點明白《道德經》里的弱點是個好東西,因為我自己真的做不了神一樣的事,知識、思維、技能都是有限的。正是因為明白了原來的自己在理解、思考、能力等方面確實有限,所以要認真對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因為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處理好人和事。在每一次治療中,我都看到了一個從未謀面的人和事的閃光點。

正是因為我們感受到了自我極限存在的確定性,我們才明白自我是軟弱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我們的人觀察、記錄和整理出來的,構成了書籍和數(shù)據(jù)的文字記錄。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是有限的,所以記錄的數(shù)據(jù)會是片面的,后續(xù)的結論更有可能是片面的。每當我看到一個記錄,我就開始試圖通過文本的表面來還原事實。當我無法回到錄制的場景時,我會有疑問。這大概是好奇吧。我在生活中通過書、人、事來學習,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看到了自己想看的東西,忽略了一些東西,得出的結論也不一定正確。當我沒有欲望,頭腦安靜的時候,得到正確結論的概率就越高;當我的情緒起伏不定,被貪婪、無知等雜念包圍的時候,我一定會得出一個偏差的結論,導致我陷入困境。每次得出結論,我總是多看幾遍,免得得出偏差的結論。這大概就是我認為的謙虛吧。

是陰陽中性線,屬于陰陽蟹。不至于走極端,但我覺得應該保證小我在最大的可能性里。因為我保留了最多的可能性,所以我在面對問題的時候能有最多的幫助,最多的解決方案,最好的處理環(huán)境,最后能得到最好的結果。走向極端意味著不斷減少自我獲得的可能性。極端的話,只有一條路:“痛苦之海無邊,回頭是岸”。

我覺得很有意思,就想著沒事干的學習,沒事干的發(fā)展。有收獲,卻無話可說。

如果你想少出問題,那就努力平時多出問題。如果你想要更多的錢,你通常不會以錢為目標。想要大的成就,就要把平時的成就讓給伴侶,不要一絲一毫的成就。這是源于水靠近道路的事實。此刻的中國,因為嚴重西化,對外國的東西越來越渴望,所以無法乞求,內心不平,偏見偏激。中國的追求是不敗的,在自己的環(huán)境中不斷修正最低下限;西方的追求是贏,這是在不斷提升自尊的環(huán)境下的最高極限。這個真的很有意思。

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他動的越多,消耗的越多。動作越頻繁,反彈壓力越大。在追求權力主宰的過程中,人是真的在做,天是看的。

道德經心得體會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我,以至于身敗名裂,不能保全。所以,怎樣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時候保全自我,是自我的心智足夠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經》就給了我們這方面的啟示。

大明江山,之后幾乎也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了。所以,我們要懂得物極必反,適可而止的道理。要真正做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恥”,大智若愚,韜光養(yǎng)晦,明哲保身。

有得就有失,這是世間的不二法則。那么應對失意,應對挫折,道家告訴我們應當怎樣做呢?“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老子告訴我們,變化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所以,失意只是暫時的,事物處于變化發(fā)展之中,境遇會有好變壞或有壞變好,所以失意之后就會通達?!八评f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惡,故幾于道”,“江河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所以,人要善于居下位,居于弱勢,這樣人們就容易把你忽略,不會排擠你,嫉妒你,此時你就有足夠的大的潛力和發(fā)展空間,發(fā)揮自我的才能,準備有一天一鳴驚人,以天下之至弱馳騁天下之至堅。

最終,用莊子的《齊物論》中國的一段話概括就是:“且夫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此古所謂懸解也?!比藗儍H有安時處順,不管得意與示意都能處之泰然,這樣才能超越人世間的倒懸之苦。

道德經心得體會

這幾日又將《道德經》反復觀看數(shù)次,覺其精妙之處堪稱一絕?!兜赖陆洝纺舜呵锢献铀?。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人氏。大約生活在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80年,曾經官拜周朝的守藏史,晚年出關赴秦講學,死于扶風。老子是道教的開山鼻祖,被尊稱為“上清真人”“太上老君”。

《道德經》全文五千余字,分為兩部分,上部分為“道經”,下部分則為“德經”?!兜赖陆洝肥侵袊鴼v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該書充滿了哲理和智慧,它所涉及到的內容包括自然之災祥、國政之興衰、植物之枯榮、動物之壽天、家道之禍福以及內圣外王之道、強兵攻戰(zhàn)之術、富國安民之法。因此,《道德經》被稱為萬經之王,老子更是被奉為中國哲學之父。

《道德經》之上篇“道經”開頭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繳。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痹谶@里,老子破天荒的提出“道”這個概念,他認為“道”即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也可為原理、原則、真理、規(guī)律?!暗馈狈钟行?、無形兩種端別。無形,乃天地渾濁初分之元氣。有形,則為宇宙眾生萬物產生之命脈?!盁o,觀于妙。有,觀于端。”宇宙萬物都是遵循“道”的規(guī)律而發(fā)展的。“道”產生了天地萬物,但它是不可以用語言說明的,而是非常精深奧妙,這就需要無形到有形的一個過程。

《道德經》下篇“德經”則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道。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也?!崩献釉谶@里說,“道”的屬性表現(xiàn)為“德”,凡是符合于“道”的行為就是“有德”,反之,則是“無德”。“道”和“德”不可分開,但是又有所區(qū)別。“孔德之容,唯道是從”此乃孔德?!盀樘煜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此乃常德?!吧挥?,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此乃玄德。此三德“孔德”“常德”“玄德”當歸屬于“上德”,其合乎與“道”。

閱以其書,“目”“心”“胸”頓然大開,使人神清氣爽,居于“道”“德”之上,忽覺塵世之“惡”“卑”“賤”如泡沫幻影,名利隨之,感受于天地正氣渾然。萬望各位朋友隨緣一看,增識廣知,無弊于己。其,鄙人已閱過數(shù)幾十遍,其之不煩、不厭,常觀至半徑,大呼過癮!快哉!

道德經心得體會

這些年的爾虞我詐,陰謀算計,我的靈魂都已經浮躁起來了。那些理想、抱負之類的高尚,似乎離自己越來越遠。

雖然知道這是奮斗路上的必經過程,但我還是希望那些手段只是手段,不要讓自己迷失了本性。

《道德經》我已讀過數(shù)遍,大多名句也都耳熟能詳,但以前太浮躁,總不能細品其中之韻味。這些天來終于靜下心來真正的沉浸下去,才發(fā)現(xiàn)它像一汪永不枯竭的清泉。滿載寶藏,放下成見,唾手可得!但其廣博與深奧,卻讓你發(fā)現(xiàn)自己的淺薄與不足!

這是哲學的力量,它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卻高于一切之上!因為它能讓你的心靈真正的強大!不為光怪陸離的表象所迷惑!直達事物本質!正如老子所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盡力使心靈達到極度的放空,使生活清凈堅守不變,通過觀察萬物往復,透過其紛紛蕓蕓的表象,看到其本源所在。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看清事物的本質,心靈便會寧靜,這種寧靜不是靜止不是消極,更不是終止。而是在認識根本規(guī)律后的等待!等待萬物并做的時機,這樣的人無所不包,無所不包就能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

《道德經》有如黃鐘大呂,一下下的將我心頭蒙塵震落。

道德經心得體會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開啟了人類自古以來幾千年探索自然規(guī)律的序幕。辯證地看待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指導我們的生活大有裨益。

老子以其博大精深的真知灼見,向世人闡釋了如何待人接物,如何進行科學管理,如何修身養(yǎng)性,如何求知,如何治國等等。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都要遵循道路(也就是事物的規(guī)律),不要有太多的欲望。“過去是最好的?!痹诠糯凑辗赊k事的人,“天清地好”,上帝對法律的尊重可以是明確的,地球對法律的尊重可以是和平的,上帝對法律的尊重可以帶來和平,河流對法律的尊重可以充滿水,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如果尊重法律就可以是無窮無盡的,侯軍國王如果尊重法律就可以得到世界?!笆撬斐傻摹??!疤炜涨缋剩瑫验_;如果土地上沒有和平,人們就會害怕;神沒有靈,要懼怕安息;山谷不盈利就會枯竭;萬物不能生,必滅;王厚不正直,會害怕的?!币馑际?,天不晴,可能崩裂,地不太平,可能崩塌,神仙不顯靈,可能消失,河流無水干涸,萬物不能生長,可能滅亡。追求太多,欲望太多,就會厭倦生活;如果你很安靜,什么都不做,你會很滿足,很快樂,否則你會帶來災難。

老子的《道德經》提出了他的辯證哲學的治國安民思想?!兜赖陆洝非鞍氩糠种饕懻撝螄铰?,后半部分主要討論如何治國。

第一段“道可說,不可恒,名可名,不可恒?!币馑际堑雷鳛槭澜绲谋驹?,可以用語言來描述,但不是永恒的。"可以命名一個名稱,而不是一個常量名稱."它是一個可以被調用的名字,而不是一個常量名?!拔粗?,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也就是說,天地剛呈現(xiàn)的時候沒有名字,萬物逐漸出現(xiàn)的時候都有自己的名字(但不是永恒的)?!八裕偸菦]有看到它的美好的欲望,往往有看到它的尷尬的欲望?!币馑际俏覀兂3T跊]有欲望的時候去探索它的奧秘,有時候去探索它的倪端。"這兩個名字相同,但名稱不同."也就是說,存在和不存在都來自道,但名稱不同。“同一句話說的神秘”,也可以說是深奧微妙,難以把握?!吧衩囟衩?,所有美好事物的大門?!币馑际钦f這種神秘的方式就是一切的秘密方式。

老子在開篇就用具體抽象的“道”介紹了“常無欲見其美,常無欲見其悲”,即他寫道,要知其玄妙,最好做到“無欲”。這和他“清廉無為”的想法是一樣的?!盁o欲”是貫穿《道德經》的主旨。

老子認為人性本善,本純。人類的各種丑惡行為,應該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會制度導致的扭曲人性的變態(tài)現(xiàn)象。所以老子堅持存真離偽,保存人性的善與美,順應自然之道,拋棄一切引起人貪欲的東西。他的政治思想在今天似乎很難理解。他理想社會里的人都很發(fā)達,頭腦簡單,沒有物質享受的奢侈欲望,也不會被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文化或知識所困擾。他是一個歷史循環(huán)者。在他眼里,讓人們在自由寬松的社會環(huán)境中保持人類簡單純真的精神生活,比物質文明發(fā)達但充滿危機、斗爭、謀殺、陰謀的社會制度更符合人性。

他強調“無為”就是順應自然,其治理社會的有效性顯然比用法律、法規(guī)、制度、道德、知識來約束人的社會行為要合理有力得多。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基本含義。老子的這一社會理想與其“道”論密切相關。

這種政策的好處,從而達到了“不言之教”的教化作用。

治國如此,那么治人又該如何呢?要以善,以柔,以剛。

老子《道德經》中所陳的治國與治人思想,其意義之深遠,至今仍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

現(xiàn)今社會,生活、工作的腳步很快,壓力又大,人們的脾氣也隨著變得焦躁與不安。如果能做到善、柔,必定可以平心靜氣。心靜自然涼,生活、工作的情緒就會舒暢起來,效率也會大大提高。不僅如此,善與柔還可以幫助處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系,使變得融洽,心情也會陽光不少。

道德經的心得體會

本體論指哲學中研究世界的本原或本質問題,狹義形而上學專指本體論。我概括的哲學定義:哲學是研究和闡釋宇宙絕對本體及其與人類關系的學科。

哲學是人類思想的制高點,本體論是哲學的制高點,而現(xiàn)在世界主流哲學距離本體越來越遠,這意味著基本環(huán)節(jié)或方法論上存在重大缺陷,這缺陷是理性本身、亦即意識本身[理性思維是意識活動]。哲學中的理性思維只該用于制作指向本體的“路牌”,而那路牌應標明:實證本體須泯滅意識狀態(tài)的理性思維,以及以理性思維為基礎的科學手段。

《道德經》文句偏政治哲學,歷代學者也只能將研究與注釋的重點偏向政治哲學,這妨礙了對本體論思想的展開和探究,甚至使《道德經》卓絕的本體論思想被權術、權謀的敘述所遮掩。因此,本文標題的“現(xiàn)代闡釋”首先要做的是只關注其本體論思想而忽略其他。

《道德經》第一章就告訴人們離開素常意識才能實證本體、哲學上最在意最希望捕獲的本體:“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第一章)可以言說的道,就不是恒常的本體。開篇就清楚地指向本體論,同時也隱約提示出意識[語言是意識思維所依憑的符號]與本體相排斥。后句句式與前句同,義既凡是可以命名、可稱謂的便不是恒常本體?!懊笔呛苤匾母拍?,名意味著對事物的感知、區(qū)別、把握和命名,名即人類智慧的標志。名的心理機制基礎是意識與潛意識的分離,這一分離使得人類能夠將所有事物二元化和對象化,當然也是屏蔽人們認知本體之障。老子注意到本體不可言說的特質,表明由俗常對二元對象思考,改換為對“知性[知的能力]”進行考查。

哲學史主流意見說老子的“道”屬于客觀唯心主義,這表明老子的本體論是“心物同一”[至少與心無隔]的命題?!兜赖陆洝氛f本體除了使用“道”,還出現(xiàn)“一”、“玄”等字詞。請讀下邊章節(jié)的“一”既指代本體:“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道德經》三十九章)本體融徹一切時一切域,往昔曾得到過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寧靜;神(人的精神世界)與道同而具知性[知的能力、非具體知識]。再次突出摘引本章主要是注意到最后一句,“神得一以靈”,這里老子指出人類知性本體為根據(jù)、或說來源于本體,也是《道德經》本體論的形而上領域的定位。寂靜本體不僅直接吸引人類集體潛意識去求索自己的,似乎還要求自身形而下、形而上兩個方向實現(xiàn)閉合。既要求自然創(chuàng)造力的極至作品:人類,以本體為根據(jù)的智慧,親證本體之境。就地球而言,惟有人類有資格完成本體的閉合運動。本體與人類關系可以簡單概括為“內同外通”。

哲學基本問題有二,一個是本體論,一個是認識論,這章看作是《道德經》認識論思想:本體是人類知性的根據(jù)和來源。知性來源是個謎,比較重要的看法是說知性來自以勞動和進化。但這看法忽略了人類對感知的物象都具有描繪、描摹能力,原始人或兒童也能用樹枝,刻畫日月花鳥;而猴子等別的動物怎樣進化甚至專門訓練也做不到。人類與其他動物最核心的區(qū)別只能在于一點:人類大腦與本體同一、同構、為相同密碼系統(tǒng)。而本體融徹一切物象,所以人類觀察任何物象,本質上應看作是本體從觀察者人與被觀察對象兩端自映自。所以從本體意義說,人類知識為先驗,本體意義先驗、內核同構,非指具體門類知識先驗。人無論面對面對任何物象,也無論需要探索三、五年、千百年最終能夠建立對該對象的系統(tǒng)知識,蓋因內質都被本體融徹、內質同構。

“道生一,以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一為本體,二為陰陽兩儀,三為原始物質[基本粒子],此既老子的本體論形而下作用方向的模型、宇宙生成模型。我想按照老子本章論述,借助伏曦八卦的符號系統(tǒng)直觀描繪本題模型,并將上節(jié)說到的本體與人類知性的關系也反映在卦圖當中。試將“三”實數(shù)化,因陰陽兩儀不對稱的最小排列組合必須是三個要素[對等中和],共得八組三爻卦象,但因純陰純陽不成物,將乾坤兩卦看作與兩儀同而取消。所余為六卦,故《道德經》本體論的原始物質[基本粒子]為六種,這是可驗證的模型,原始物質[基本粒子]多于或少于六種,這模型都被證偽;同時若理性及以理性為基礎的科學手段若超越原始物質[基本粒子]級層實證形而上之本體,這個本體論模型也被證偽。這驗證條件足夠苛刻。

重復:以陰陽兩儀全排列、去掉純陰陽卦象余得六組卦象,視原始物質[基本粒子]為六種。既無論取一粒沙、一片葉、一根毛發(fā)或金屬元素一路分解,最終得到的都是六種原始物質[基本粒子],這也是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分界處。

本體的基本特征是排斥意識狀態(tài)的理性思維,那么人們怎樣去實證本體?“不窺牖,見天道?!?《道德經》第四十七章)古代沒有意識與潛意識理論,老子這里朦朧地指示要離開素常意識、進入特殊的超意識態(tài)去證悟本體。再看:“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道德經》第十章)精神和形體合一,能不分離嗎?聚結精氣以致柔和溫順,能像嬰兒的無欲狀態(tài)嗎?清除雜念使心靈成為沒有瑕疵的玄鏡。那“玄鏡”態(tài)能映射本體與心體同一之境。我們以現(xiàn)代心理學提供的新知見去領會和補充老子的思想,既人類原本統(tǒng)一、與本體直接同一的心體在降生分裂為為意識與潛意識兩截,屏蔽了本體之境,需要經過必要的訓練和修行消弭意識與潛意識的分離,才能回歸本體與心體同一的境界。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道德經》四十八章)求學的人,其情欲文飾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飾則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又減少,到最后以至于“無為”的境地。這里也理解為本體對意識及意識狀態(tài)的理性思維所依憑的語言符號系統(tǒng)的排斥。意思是試圖以思維去琢磨本體便不可得。在探究本體的努力中不可能廢棄文字和理性,但它們是用來制作“路牌”,路牌上寫著:本體不在東西南北中,去意識思維歸附統(tǒng)一心體即顯現(xiàn)。

老子《道德經》的修身指教,后來成為道教修身修命為要旨的依據(jù),可惜丟大得小,敬奉老子卻遮蓋了他最有價值的本體論思想。這樣說并非否定修行的意義,人類自身與宇宙有呼應,伏羲作八卦也是近取諸身。所以修行有積極意義,對健康也有利,但最該體會和實踐的是本體示現(xiàn)之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道德經》第三十八章)具備“上德”的人不表現(xiàn)為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具備“下德”的人表現(xiàn)為外在的不離失“道”,因此實際是沒有“德”的?!吧系隆敝隧槕匀粺o心作為,“下德”之人順應自然而有心作為。應該對道與德關系的表述不是很清晰,但《道德經》考察道與德本身就表明老子感知到兩者內在聯(lián)系:道[本體]為宇宙根,也為德之根,但這里的“德”指人類社會倫理基本規(guī)則。老子的稱為“上德”、“玄德”以區(qū)別以一般道德規(guī)范。寂靜無為的本體無礙萬物萬象衍生,所以無為本體示現(xiàn)之德為生、為仁、為善。與本體直接對應的“上德”、“常德”、“玄德”就是這層面的道德律。

本體至簡,沒人能列舉出比本體更為簡單的東西,哪怕是一粒沙或者一片葉也要比本體復雜千萬倍。各主要哲學流派和宗教多承認本體的存在,只是稱謂不同,道、理、真如、自性、實相、上帝、絕對理念、絕對真理等等都是表述同一個東西:宇宙絕對本體。本體非物質也非精神,似混沌態(tài)、氤氳態(tài)、信息態(tài)、邏輯態(tài)、規(guī)則態(tài)的純存在,是顯示為“空”的“在”。本體質為“中和”,不對任何粒子或引力形成滯礙,也不與任何元素發(fā)生化合,更象是一種“語句”或“指令”,這語句的基本含義是靜極而動,其形而上心體應稱“無極”,其形而下作用起點稱“太極”,兩者完全同一。

心物同一是指本體意義同一,無條件直接重合。意識雖然屏蔽了那同一狀態(tài),但僅是屏蔽,潛意識與本體秒秒契合,這性態(tài)通過人類集體潛意識吸引人類向同一態(tài)回歸,圖騰、巫術、宗教、哲學、科學都包含這努力??上В髁髡軐W以理性為尺度,將宗教等統(tǒng)統(tǒng)視為迷信而排斥。人類有文字文明史僅僅幾千年,人類對理性如此執(zhí)著和信賴本身才是迷信,將理性樹立為唯一尺度等于將盲目信賴提升為信仰堵塞了通往終極真理的唯一路徑。

從《道德經》看,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更該闡釋為“心物同一”,古人之“天”從使用時起就是天帝、自然的總稱,而“人”的含義則是人用以感知的心體、精神。所以“天人合一”的當代闡釋即為“心物同一”,“天人合一”之“合”字消減了命題的真理含量,是《道德經》本體論思想的倒退,“合”的前提是二元,意味著需要做出“合”的動作和努力才可以“同”;而“同一”的命題則確指兩者原本一如。事實上“天人合一”的提法也是來自莊子對老子思想的體悟,莊子:“天與人一也”(《山水》),“一”是明確的同一,“天人合一”是宋儒的提法,是質的倒退。今人應通過對《道德經》的現(xiàn)代闡釋,由“天人合一”朦朧本體觀到“心物同一”本體論模型的回歸。

道德經心得體會章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經典之作,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寶。作為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遺產,它對于我個人的思維和觀念,有著深刻的影響。在讀完《道德經》后,我領悟到了許多真理和智慧,這些理念始終激勵著我在成長和實踐中,不斷探尋自我,追求成長。

第二段:對“道”的理解。

“道”是《道德經》的核心概念。道是宇宙和自然界的基本法則,文中多次提到“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說,道無法被言語所描述,而需要人們通過內省去感性認識。通過不斷地追求道,我們可以實現(xiàn)個人的精神升華,達到與自然界相融合的境界。

第三段:對“德”的理解。

“德”是《道德經》的另一個核心概念。德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作為人類社會生存的基石,德道是崇高的價值取向。《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強調了謙虛、節(jié)制、心靜、守正等道德修為。如果每個人都能秉持德道之心,共同建立和諧的社會,那么我們的社會將變得更加美好。

第四段:對“治”的理解。

《道德經》中的“治”指的是國家的治理和領導者的作用。在中國古代,君主認為自己身為天子,兼具了道、德和治的本領,以此來統(tǒng)治天下。但《道德經》明確提出了“執(zhí)大象,天下往”的思想,表示領導者應該尊重規(guī)律,順應天意,而非利用權力壓迫百姓。理性的治理能夠達到良好的社會效果。

第五段:對“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

“天人合一”是中華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在《道德經》中,通過“道”、“德”和“治”等要素,展示了如何讓個人和自然相互融合,進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時,也深入探究了人與社會和諧共處的條件,并在不同的層次上呈現(xiàn)了人性側面,使我們認識到“道”、“德”和“治”的共性。

結語:

通過閱讀和思考以上章節(jié),我在《道德經》中獲得了深刻的哲學思想,這些相關的思想和生命經驗對于我人生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我們充滿挑戰(zhàn)和機遇的生活中,理解《道德經》的精神內涵,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的價值觀,為我們的成長和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

道德經心得體會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天長地久”、很久以前就熟悉《道德經》中的這些句子,但一直對這些話“不求太解”,困惑不已。對《道德經》總是望而卻步,只在不同的場合讀過一點片段,只能算是一瞥,一瞥豹子,很難說有什么深刻的體會。在《政治學》中,楚老師列出的13本必讀書中,有三本中國經典書籍:《論語》、《孟子》《道德經》,這些文章是流傳千古的經典之作,治國教材,不得不認真閱讀?!懊鞯氯松鷮Ш接媱潯眴雍螅覀兣c人生導師張學長達成共識,集體閱讀《道德經》,并將其思想與公共管理實踐相結合。

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由于《道德經》內容艱難晦澀,語言簡潔,思想深刻,文言文水平不高,在閱讀過程中經常感到困惑和困惑?!兜赖陆洝妨鱾髁藥浊?,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解釋,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情況。到目前為止,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潮中,對《道德經》的研究正在全面展開。文章版本可謂千奇百怪,多種多樣。我看的是北京燕山出版社版的,是在北京大學周末書市買的,還有《論語》、《孟子》三本十元,買了之后,仔細看了兩遍《論語》,正在看《孟子》和《道德經》。目前看到第19章,還不到四分之一,似乎還沒有真正理解。下面簡單說一下看似懂非懂的感受。第九章,老子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能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退,天之道也?!澳枚嗔搜b不下,差不多夠了;太多的東西是凸起的,不可能長久,大家都會發(fā)現(xiàn)。滿堂的金銀玉石,是守不住的,富有高貴卻傲奢淫逸,就是自己惹上麻煩,怪自己。大功告成,全身而退,這就是天道。啟示我們在處理物質享受時要適可而止,堅持“中庸之道”,懂得自由進退。這讓我想起了中國政界的“59歲現(xiàn)象”。一些有追求的好干部,經不起物質誘惑,抵擋不住內心不良思想的誘惑,過著廉潔的生活,一時糊涂。誠然,這與中國官員考核的激勵制度有關。在中國的'官員制度中,與職級職位相匹配的福利待遇很多,不能隨著官員退休而帶走。在法治建設不完善、人民思想價值體系混亂的時代,會渾水摸魚、游走于制度缺陷的人如火如荼,嚴格遵守規(guī)則的人很難有所作為。在這種獎懲制度中,大多數(shù)官員很難保護自己。我們需要機會和動機。前者是制度環(huán)境。每個人都面臨著同樣的制度約束。不同權力的機會是不同的。如果你干凈利落,沒有動機,就不會侵蝕你。這就是為什么在封建王朝末期,總有一些道德高尚、為人民請命的清官和青天。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的祖先已經為我們指明了道路,物質追求適可而止,進退自由才是王道。

讀道德經心得體會

幾千年來,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視為保守、落后甚至反動。下面是關于讀道德經心得體會范文。

用智不及無知

《道德經》通篇潛藏的一個主題意識是,反對技巧,反對知識、反對亂為,主張靜待事務自身的發(fā)展,自然成。

道家強調亂用知識、亂用技巧、亂用智力,是很危險的事情。

不作為,無知識、無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

主張靠事物發(fā)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勞而獲,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我現(xiàn)在認為這種看法可能是不識貨的體現(xiàn)。

道家強調不作為,無知識、無智技的基礎是認為大自然自身會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發(fā)展,順著自然本有的發(fā)展事態(tài)、追隨自然的節(jié)奏是最聰明的做法。

亂思、亂想、亂研究、亂動顛倒了本末,把人的參與視為自然發(fā)展的主要條件,其實事物的發(fā)展是事物的自然屬性,沒有人的干預就能自然發(fā)展下去,如果人過度干預會破壞事物最合理的自然發(fā)展。

一個“有知者”在干預自然的過程中,造成的麻煩比產生的利益大得多!人類那點可憐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我個人認為道家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哲學,對投資有強大的指導意義。

道家強調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邏輯和規(guī)則后,必須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須少做少為,少思少想,別求知、別發(fā)展智力、別發(fā)展技巧。

嚴格來講,道家這個思想對現(xiàn)代科學技術不是一個正確的理論指導。

但是對投資來講,道家的這些觀點是最正確的。

投資你想得越多,出錯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賠錢的風險越大,掌握的知識越多,自以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覺得自己聰明,亂為亂動的可能性越大。

所以,少掌握點知識,能不做盡量不做,投資成績自動提高。

你知道終極的總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質性邏輯和法則就可以,其他的東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

圣人不為大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個與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觀念:“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圣人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馑际钦f,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當?shù)娜プ非蟠笫拢y事,而是有意識的不做大事,不做難事。

他們做什么呢?他們做的是比較容易成功的小事。

對大事難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從簡單容易的方向下手,實現(xiàn)遠大的目標,不與高難度的問題正面交鋒,主動的避開高難度的問題。

從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當?shù)臉嫿ㄒ粋€大的格局,大場面。

這樣因為沒有難度,就沒有太大的失敗可能性,不斷的積累小的.成功就能實現(xiàn)成其大的目標。

把老子挖出來進入中國股市,會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現(xiàn)在經濟,財務經濟,金融學說,但他有大智慧,從簡單入手,從易處入手,避開難的和大的,從而終成其大。

這個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從不試圖跨越七英尺高的欄桿,我所尋找的,只是容我輕易跨越的一尺欄桿”。

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難度的事,只做殺雞宰羊的事!問題的難度降低后,錯誤自然不會發(fā)生?!?/p>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辦法是為其易,為其細,為其小,不為其難,不為其大,不為其煩,逐步積累在時間的作用下能夠成其大,成其功。

這其實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

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兇。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此章歷代的釋意無數(shù),而我以為皆難著邊際,無以更深刻的對老子思想與道德經進行闡釋。

我從道家修身根本出發(fā),得出新論如下:

此章重點為“致虛極,守靜篤”,全文以此而展開,不理解“致虛極,守靜篤”,后面的文字解釋也只是牽強。

老子是從道家修煉“返觀內照”而得之境界來引申對世間常道的解釋。

首先“虛”與“靜”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是一種狀態(tài),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虛”為空靈,體會為散發(fā)狀;“靜”為沉靜,呈收斂狀。

“致”往之意,可從“虛其心”來體會,道家修習養(yǎng)身的過程,以虛其心開始,虛至四肢百骸,而四肢百骸皆空靈,無時空地域限制,無往而不至,真空無象,可以滿屋、滿天地、滿宇宙,而今日而遠古。

過程或潛移或發(fā)散,以至無我無身無世界。

此“極”為無極,或為八極,或為宇宙洪荒。

而“靜”的過程從守開始,“守”者,抱元守一,讓思想沉靜,從時空與外界空間收斂至自身至一點,而達到某種衡定、穩(wěn)定、篤定的境界。

此“篤”為篤定,為極細小,或如針尖,無縫隙如無物般恒定。

于是,老子方有“萬物并作,吾以觀復。

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钡母锌?。

“復”與“歸其根”才是此篇的點題。

“虛”與“靜”是道家修身中必習的兩手,如“陰陽、有無”既對立又統(tǒng)一。

虛至極為無,靜到篤是有。

虛為展開,至極為空靈為“作”;靜是回歸,回到現(xiàn)在,是“復”,靜到篤定屬回歸本原為“歸根”。

從養(yǎng)性功夫來說,“虛靜”的過程如佛家心的起滅過程,虛為心起,靜為心滅,有無相生,互有你我之佛道原旨。

此章之后節(jié)皆為老子從修身之虛靜感悟展開對天道、人道常理的延伸分析,萬變不離其蹤,這才是“道”的至理呵!

由此,我獨推崇清之宋常星說:“造其極曰致,真空無象曰虛,虛而至虛曰極。”:“專一不二曰守,寂然不動曰靜,虛一渾厚,靜而至靜曰篤?!钡嗅屢饨圆粔蚣氈?,皆獨不能從修身的體驗與角度來理解與感悟,想老子思想無欲無求,其經意當從本原出發(fā)理解,而不應該根據(jù)時代思維做論證也。

《道德經》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兩千多年來一直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生活。

讀書應該與時俱進,不斷吸取新鮮營養(yǎng),但同樣也不能放棄對傳世經典和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

讀高中的時候,我曾經粗略的讀過老子的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后來隨著生活閱歷的豐富,慢慢的體會多了一些。

在我看來,《道德經》是一部充滿了東方智慧的哲學著作,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對現(xiàn)代社會同樣也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其實,我們很多常說的典故和詞語就來源于《道德經》,如無為而治、上善若水、大象無形等等。

當然,雖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是思想非常深刻,要把它完全讀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今天我主要想講一下我讀后的一點心得:柔弱勝剛強。

萬事皆有“道”,如為官之道、從商之道,還有現(xiàn)在流行的養(yǎng)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國家、管理企業(yè)、小到為人處世和個人生活,都離不開“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勢成之”的道理——就是說事物產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養(yǎng)它,用實際行動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勢去發(fā)展它。

老子在《道德經》中賦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無窮無盡,就是因為它的本性是柔弱。

如果把它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就是柔弱勝剛強。

柔弱與剛強是一對矛盾體,那么柔弱是如何戰(zhàn)勝剛強的呢?它需要忍耐和克制,需要韜光養(yǎng)晦、忍辱負重,需要年復一年的付出。

“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水是至柔的東西,但是它卻蘊含了無窮的力量。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學道德經心得體會

林語堂曾說:“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必須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終會覺得此刻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shù)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蔽蚁脒@也是每一個人讀《道德經》的感受了吧。

其實每個民族都會有智者,會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間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訴給他的每一個人。告訴后人,這個世界是什么樣的,我們要怎樣樣才能活得更好,更長久,如何才能不被別人,被自己滅亡。而老子便是這樣貌的一位智者。

老子將一切歸咎于“道”,他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世間萬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薄坝形锘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能夠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們后人再次基礎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無極,由此生出鴻蒙之氣,內含陰陽,再生而為天地人三才,進而構成世間萬物??墒抢献佑终f了“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币馑季褪钦f道是不能用語言所說出來的?!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边@就是天道關系。

“道”生萬物,可是“道”亦為虛幻。在恍惚虛幻中,它含萬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實體;其實老子的“道”,就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客觀規(guī)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復始。這天,科學技術如此發(fā)達,科學家們也證實了自然界的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軌跡運行。人們能夠用必須的方法去認識它、體驗它、并按照客觀規(guī)律改造它。由此觀之,老子在《道德經》中就已經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這比之西方近現(xiàn)代的理論學說早了兩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無法企及。使得我們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觸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為后世奉行為處世哲學。

“道”是事物固有的規(guī)律,是神秘難測而又隱蔽在事物內部的東西,是不可理喻的東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則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們認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種人為行為,是能夠理解理解的,是人們可及的。

“德”不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備的世界觀、人生態(tài)度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他講究“圣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薄吧仙迫羲薄胺蛭▎菔侵^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認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夢想中的“圣人”,是道的體現(xiàn)者。五行之體,水為最微,處于最末。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后,卻常德眾之先。以不爭而爭,以無私而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卻無取于萬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濕的地方。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種種美德堪比圣人,堪謂之“道”??墒窃诂F(xiàn)實社會中,人人都往高處走,難免競爭,有競爭就有爭斗,有爭斗自然就有流血犧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潤萬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凈無為而又無所不為?!吧仙迫羲?,就是一種開朗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一種修德的必備境界,一種養(yǎng)身之術。我們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們離道就更近一層,更能體會到人生的終極哲理。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世上本無善惡貴賤,人與人本無爭斗之意,天地萬物本和諧融洽。但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己所需,覓求自己生存發(fā)展之本,于是不斷于天地之間人世之中苦心經營、算計不已,一切仁義與邪惡也相反而成。天地本無成人與害人之心,但卻造就人際錯綜復雜,世間本無圣人之現(xiàn),但卻成就社會等級。一切本自然,但卻一切又進入繁雜之社會,天地萬物、圣人百姓本自然相處,無私無公、無善無惡;卻人與人終究擺脫不了關系往來,免不了融于社會,所以一切紛爭痛苦皆至。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愿,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種種皆需要人自己內省不已,都需要自己能夠達物達人進而才能達己。

當然每本書都有瑕疵,《道德經》也不例外,他最大的弊病在于過于虛幻,有種避世的消極狀態(tài),在現(xiàn)代競爭激烈的社會里,這種消極狀態(tài)斷然是不行的??墒侵灰覀儾蓴X其長,也會有不少的收獲。

讀罷此書,掩卷暇思,不禁嘆服古代人民對自然崇高的敬意,對人生透徹的洞悉。這樣如璣似玉的文字,清新暢懷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論,雖不盡善盡美,也無可顛覆了。

又云:“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睂哟尾灰粯樱I悟的道就有區(qū)別。道法自然,道亙古不變,看的就是不一樣人不一樣心境的理解。讀此罷,書受益良多,無以為饋,愿共享此書之精華。

讀道德經心得體會

《道德經》短短五千言飽含人生智慧,其無為的思想深刻影響后世,辯證的觀點更是在西方產生強烈反響。

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寫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庇媒裉斓脑拋矸g即是:“最完美的東西,就好像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是永遠不會衰竭的。最充實的東西,就好像空虛一樣,但它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最正直的東西,就好像有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就好像很笨拙似的;最卓越的辯才,看起來好像很木訥似的。清靜能克服躁動,寒冷能克服寒暑。清靜無為萬事萬物就能和諧自然地發(fā)展下去?!痹谶@一章節(jié)中,最為突出的就是老子的辯證思想,在我看來,辨證思想就是綜合運用某項事物的正反兩個方面的思想,尤其是以其反面顯襯其正面。其實,這種辨證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見,例如,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最富裕的人往往穿著最樸素,還有美術中的留白,音樂中的斷弦之音。

而“大辯若訥”的辨證思想是一門語言藝術,不管是處于什么年齡段,什么職業(yè)的人都需要學習這種“大辯若訥”的語言藝術,尤其是正處于年少氣盛階段的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如何說話、如何得體地說話,對其仕途、事業(yè)、婚姻、以至整個人生都有重要的影響。

我根據(jù)其藝術程度的高低,把“大辯若訥”的語言藝術分為三個層次,即是:傾聽、慎言和巧言。

傾聽,是最有效的溝通方式。要做到“大辯若訥”的“訥”首先要學會傾聽。人是富含情感的動物,時常需要宣泄自己的情感。在跋涉的道路上,跌倒時需要有人扶持;憂慮時希望有人分憂;寂寞時希望有人陪伴;失去希望時希望有人鼓勵。這都需要傾聽的伙伴。有效正確而全面的傾聽,成為了最有效的溝通方式。就拿銷售人員來說,那些最成功的銷售人員往往不是滔滔不絕地勸誘顧客購買的人,而是那些詢問顧客的需要、傾聽顧客的需要,站在顧客的角度上去看待產品需要程度的人。這種銷售人員運用了傾聽的語言藝術,既銷售了產品,又建立了長久的客戶關系,才有資格被喻為成功的銷售人才。

除了要學會傾聽,還要學會慎言。慎言可以將人性的弱點轉化為人性的`優(yōu)點。人,很容易看出別人的缺點,卻對自己的缺點視而不見。因此,人總習慣于批評別人,然而,話從嘴里說出來了,便永遠也收不回來了,尤其是惡言。即使是不經意脫口而出,也會傷人與無形之中。因此,我們要學會慎言,不要隨便批評別人,如果一定要批評別人,那一定要注意方式。例如,有位家長對孩子說:“孩子,我們真的以你為榮,你這學期成績進步了。但是,如果你代數(shù)再努力的話,就更好了。”這段話表面看起來是表揚,但是“但是”二字卻給孩子更多的失落感。但若家長能換種方式來說,例如“孩子,我們真的以你為榮,你這學期成績進步了。而且,只要你下學期繼續(xù)努力,你的代數(shù)成績就會比別人更高了?!?/p>

比慎言更加巧妙的,就是“巧言”。要做到巧言,不僅僅需要經驗的積累,更需要的是智慧。例如,龍永圖在回憶中國加入wto時提到,1998年時,在談判的最后環(huán)節(jié),中美之間只剩下7個問題無法達成共識。在雙方準備“后事”時,朱镕基板著面孔對大家說“今天一定要簽協(xié)議,不能讓美國人跑了,我跟他們談。”結果,朱在談判桌上讓大家捏了一把汗。當美國人拋出前三個問題時,朱都只有一個回答“我同意。”我著急了,這豈不是要全盤放棄嗎?我不斷給朱遞條子,寫著國務院沒有授權,沒想到朱一拍桌子,說“龍永圖,你不要再遞條子了?!蔽耶敃r真沒面子。想不到,當美方拋出第四個問題時,朱說“后面四個問題,你們讓步吧,如果你們讓步,我們就簽字?!饼堄缊D回憶到這里時,仿佛回到了當年的現(xiàn)場,他舒了口氣說:“大家總算放心了。我后來想想,國務院不就在這兒嗎?后來,美方五分鐘后就同意了中方的意見。事實證明,后面四個堅持沒有放棄的問題,如汽車貿易等是我們的底線,這就是我們對優(yōu)先次序的判斷,更是朱的智慧體現(xiàn)?!?/p>

在這里,朱的表現(xiàn)就是“大辯若訥”中的“巧言”,讓步在先,而且把人情送得很大方、很爽快,甚至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如果就這樣“送人情”下去,還叫什么“談判”呢?正當在場人員面面相覷、驚詫莫名時,一個智者的形象出現(xiàn)了。“來而不往非禮也”,現(xiàn)在輪到美方忍痛割愛了。如果美方不讓步,就意味著沒有誠意,也不給面子。而后面那些問題恰恰是中方無法讓步的。這就是“巧言”的魅力。

其實,“大辯若訥”的語言藝術最典型的體現(xiàn)就在于《道德經》,僅用短短五千言就論述了博大精深的智慧哲理。而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若能掌握大辯若訥中傾聽、慎言、巧言這三種語言藝術,并加以巧用,其一生可謂受益無窮。

道德經心得體會

《道德經》,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傳為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說代表了他對當時政治的反對,和傳統(tǒng)政治社會制度的反對。

《老子》的文體,不像是《論語》那樣的語錄集,也不像一般意義上的“文章”。全書約五千字,是由一些簡短精賅的哲理格言組成。各章節(jié)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連貫性,但結構并不嚴密,前后常見重復。各章的先后順序也不能準確地確定?!独献印分械恼Z言沒有太多的修飾,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奧而深刻,需要反復的體會。牽涉?zhèn)€人立身處世的準則。

《老子》又稱為《道德經》,是因為由“道”、“德”兩部分的論述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關于道的論述。德的部分是老子關于仁義、禮信的論述。

一、老子對道、德的理解。

1、老子把天地萬物之生的總原理稱為“道”,而且老子認為道的作用,是沒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萬物之所以成為萬物的原因就在于道?!独献印返谝徽略唬骸暗揽傻?,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边@是老子對“道”的一個總的理解。

在老子看來,“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恍恍惚惚的東西。道,無形無狀,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為“萬物之始”,是一個終極實在,是萬物的根源。并且在本質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說的,不能以任何對象來限定它,我們也很難將其特性用語言表達出來。而老子對“道”的稱謂也有很多,包括“無”、“樸”、“一”等。道是一種無限的、無終止的狀態(tài),是一切事物產生的源泉?!暗馈辈皇庆o止不變的,而是處在永遠不停息的,流轉與變遷的過程中?!暗馈边€可以視作陰陽、剛柔等兩相對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轉化。

在“有”、“無”這兩個概念上,老子認為無是對于具體事務的有而言的,所以無并不是零或什么都沒有的意思?!盁o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老子對于道“無”的外表的形容。

2、道為天地萬物所以生的總原理,不是指具體的事物而言的,而“德”為具體事物生的原理。

在老子看來,德是道寓于具體事物的表現(xiàn),也就是說德是物體從道那里得到,而可以成為事物的原理。“道生之,德畜之”,這句是老子對于道與德之間的關系的論述。在老子看來,物體的具體表現(xiàn)是“形”,而物體之所以可以成為物體本身,是道德兩者作用的結果,也是自然作用的結果。

二、老子宇宙事物的變化的看法。

老子認為,事物的變化規(guī)律可以用“?!??!俺!本哂衅毡橛谰玫囊馑?,所以“道”也可以稱為“常道”。而從常道內除的“德”,可以稱為“常德”。而稱道為“無”,就又可以稱“常無”;稱道為“有”,又可以稱為“常有”。老子認為“知常為明”,知道明白“?!钡娜耍莱硪?guī)范日常的行為,不輕易為自己謀私利,就可以稱為公了?!爸!敝傅氖且乐?,則又可以稱之為“襲明”,或“習?!薄6绻覀儾恢烙钪骈g事物變化的規(guī)律,而違背規(guī)律,任意而為,是不利于事物的正常發(fā)展。

而事物的變化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即當一個事物的發(fā)展如果達到了極點,則必然會向事物的相反方向發(fā)展。老子稱為“反”或“復”。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這樣的論述。

三、老子在為人處事的做法上的觀點。

因為一個事物的發(fā)展至極點,必然會向其反面發(fā)展變化。所以要能維持它的發(fā)展而不至于變?yōu)樗姆疵妫捅厝灰攘私馑姆疵?,在發(fā)展過程中不讓其到達極點。有人說老子的哲學是強人的哲學,他教導強者要收斂光芒,以弱居之。這是老子正反兩面會互相轉換的理論的運用。如三十六章云:“將欲翕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弊跃佑谌鮿?、靜態(tài)而保持一種彈性,促使敵對一方向膨脹、夸張發(fā)展以至成為脆弱,即產生盛衰的對轉,這確實是看得很深。

老子強調“不盈”、“不爭”、“致虛極,守靜篤”,“柔弱勝剛強”。老子的這一原則叫做“無為而無不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順其自然地去做。老子主張“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就是說,學習知識要積累,要用加法,步步肯定;而把握或悟“道”,則要用減法,步步否定。老子認為,真正的智慧,必須從否定入手,層層除去表面的偏見、執(zhí)著、錯誤,穿透到玄奧的深層去。也就是說,面對現(xiàn)象,要視之為表相;得到真理,要視之為相對真理;再進而層層追尋真理之內在本質。

四、老子對仁義、禮的見解。

不同于儒家學派的觀點?!独献印肥苏抡f:“大道廢,有仁義?;壑浅?,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币馑际钦f:大“道”被廢棄之后,才有所謂“仁義”。出現(xiàn)了聰明智慧,才有嚴重的虛偽。家庭陷于糾紛,才有所謂孝慈。國家陷于昏亂,才有所謂忠臣?!独献印啡苏抡f:“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钡皇钦f老子視就反禮,因為禮有形式與內容兩個層次,老子所反對的是禮的形式,即反對形式復雜的禮儀條規(guī)。

在老子看來,我們所講的仁義和倫常,都是因為“道”喪失的結果。而且只有在大道荒廢、國家混亂和家庭不和的時代,仁義禮法才會成為社會的需要。所以老子認為應該廢止文明和仁義,從小康社會回到“大道之行也”的“公天下”時代,即沒有邪-惡,不需要道德規(guī)范制約人們行為的,真正充滿道德、仁義、孝慈、信義的小國寡民時代。小國寡民的社會是老子的理想社會模式,在這個社會中人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五、老子的政治及社會哲學。

《老子》的中心,是闡述自然無為的政治哲學。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張“虛靜無為”,即反對以人為的手段,包括種種文化禮儀來干涉社會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狀態(tài);關于人生態(tài)度,《老子》也主虛靜、退讓、柔弱,但這并不像后人所理解的那樣消極,因為《老子》所推重的“陰柔”,實是一種長久之道和致勝之道。

因為物極必反的規(guī)律,所以在社會政治制度上,如果太過于強調某一反面,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所以老子所主張的政治哲學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無為”。即注重于取消一切導致混亂的源泉。以無為為之,以不治治之?!拔覠o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在老子看來,“無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則。老子提倡“無為”,其形上依據(jù)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其現(xiàn)實政治理由是“我無為而民自化”、“為無為,則無不治”。無為是針對有為而發(fā)的。老子認為,“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薄盁o為”也指感物而動,遇事而為,事先沒有設想要做什么事。

老子的“無為”,由于是針對“有為”而提出來的,因此容易被人理解成“無所作為”、“不為”,將無為視作政治上的無所作為、放任自流,這是從消極的方面去理解無為?!盁o為”,作為一種政治原則和行為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因其自然”。而“因其自然”,指的就是順應事物的自然發(fā)展趨勢而采取相應的措施。而自然就是事物不假外力而自己如此的狀態(tài)?!耙蚱渥匀弧钡摹耙颉保且蜓?、沿襲的意思。因循的前提是要承認和肯定事物的自然發(fā)展趨勢?!耙蚱渥匀弧彼枷胍卜从沉斯糯r民的普遍愿望。在政治上,“因其自然”的主旨是希望帝王順應民心、不要剛愎自用?!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論述。當然“因其自然”的思想也有消極的一面,如果太過因順自發(fā)的行為沒有很好的規(guī)范管理,社會也會變得很混亂,缺乏秩序。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思想對后世的影響很大。他對“道”的論述體現(xiàn)了樸素的辯證法。在為人處世方面,“不盈”、“不爭”的思想,對激烈競爭的現(xiàn)代社會人們壓力緩解有一定的作用。

道德經心得體會

學習了老子的《道德經》,自己受益匪淺。該書不僅是道教的寶典,也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的經世之作。作為充分體現(xiàn)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用不多的字數(shù),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的認識。揭示了事物的產生、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真的是博大精深,義理淵明,在《道德經》里,道指的就是規(guī)律。而道家思想對規(guī)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guī)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睂Υ?guī)律的根本態(tài)度是“充分尊重規(guī)律,然后才是利用規(guī)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jù)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由此可見,道家學派對規(guī)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從小了說,對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具有指導意義;從大了說,對自然、對社會、對國家的整體建設,具有非常久遠的指導性?,F(xiàn)在全球環(huán)境災難的普遍,就是人們不注重自然規(guī)律的發(fā)展,人為地破壞環(huán)境所造成的。

多新朋友。朋友多了,交往多了,心情也好多了。

老子對人生的認識有個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對每個人都有反省的必要。人,都是社會的產物,對社會環(huán)境的'適應和理解,必須經過一段漫長的人生經歷。所謂“慈”,就是要有一個博愛之心,愛自己這是第一,一個不愛自己的人無從談及愛社會、愛他人,反過來講,過分的愛自己,就是自私。在這里,老子給我們指明了一條通天大道,只是他沒用語言說明,愛,不但愛好人,也要愛壞人,世人都愛,這是“慈”的基本內涵。有了一顆無限愛心的人,接下來就是要用反省功夫去認識世界上的種種事物。用一顆純正無邪的心去感悟世間的萬物,從諸事物的表現(xiàn)去發(fā)掘其根本的內涵,這就是“儉”的功夫?!安桓覟樘煜孪取?,并不是不能領先的認識事物,對客觀事物的認知總得有個先后,在認識上不能人人都在一個起跑線上,那樣社會不會有發(fā)展,老子的教誨也不是這個意思。我們認識事物,不能標新立異的只是一味的教條,只有參考了不同的認識論,將眾人的思想融會到自己的思維中,才不至于片面和教條。

對《道德經》一書的理解還很膚淺,但是認真學習,能讓我受益的地方多之又多,會影響到各個方面,要不斷地揣摩,慢慢地體會。

讀道德經心得體會

“道可道,非常道……”我不情愿的背道。又到了爺爺所說的的修心養(yǎng)性的時間了。

我叫張雪晴,是店子中學五年級三班的一名學生,我有一名略顯神道的爺爺。我的.爺爺非常的古板,每天都要我背這懂都不懂的《道德經》,其實我是不想背的課時爺爺非逼著我背。有一天,我背到一句“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句話的意思我能明白,大概就是說好事是壞事,壞事是好事。但是我覺得這個道理很沒道理,好事就是好事,壞事就是壞事。

完全相反怎么能劃等號呢?于是我就去問爺爺,爺爺說:“這個世界分陰陽,物極必反,所有的東西都不是絕對固定的,所以壞的有可能變好,虛弱的有可能變強壯?!薄膀_人,你這是封建迷信,我以后再也不背這個沒用的經了!”我說道。爺爺笑了笑。

期中考試的時候,我語文得了滿分,數(shù)學還差三分滿分。我高興極了,爺爺也很為我高興。我乘機說“爺爺你帶我去吃肯德基吧?!睜敔敶饝?。我高興的蹦蹦跳跳,爺爺在后面換鞋子,我邊跑邊跳得出了門。結果一個不小心踩到一片沙子上,水泥地配沙子和冬天的冰面沒有多大差別。站了一下發(fā)現(xiàn)站不起來了便做在地上哭了起來。爺爺聽到哭聲急忙跑出來把我送進了醫(yī)院,經診斷軟組織挫傷需要臥床休息。結果吃肯德基的計劃也泡湯了。

下午躺在床上無聊得很,就想我怎么這么倒霉。本來多好的計劃、多么美好的一天怎么到了如此地步。突然聽到爺爺?shù)氖找魴C里傳出了那句我開始認為很沒道理的話“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物極必反,樂極生悲。我用自己的切生體會加深了對這話的理解。希望我以后無論悲傷還是高興都能控制住度不要重蹈覆轍。

讀道德經心得體會

讀道德經已經仔細讀了一年,每一段都以往背誦過,可是此刻竟然也忘記了每一段具體的文字,僅有一點心得留下,我也沒法用準確的文字來描述它??墒怯袔c在結合我的經歷進行反思的時候經常出現(xiàn),記錄如下:

1.守弱。我以往小的時候說某某人真厲害,可是等我到了他那么大年紀的時候反而只是認為他是平常人。每當認為自我無所不能的時候,總是自我面臨最終的苦果。我有點明白了,道德經里說的弱是一件好事,因為我一個人真的不能做到像上帝一樣無所不能,我的認識、思考、本事都是有必須限度的。正是因為我明白了原先自我真的是有限度的認識、思考、本事,所以對待所有人所有事都要認真去對待,因為這么有限的我必須要盡全力才能夠把人和事處理好。在每一次的處理中,我看到了人和事的閃光點,我沒有遇到過的。

2.謙虛與好奇。正是因為感受到了自我的限度存在的確定性,所以明白自我是弱的。世界的萬物是經過我們人的觀察,記錄,整理構成了文字記載的書籍、數(shù)據(jù)等??墒俏覀兠總€人都是有限度的,所以記錄的資料也會是片面的,隨后構成的結論更加的可能是片面的。每當我看到一個記錄的時候,我就開始透過文字的表面嘗試去還原事實,當我回不到記錄的場景的時候,我會有疑問的,這個大概就是好奇吧。我透過書籍、生活中的人和事學習,可是因為我的限度存在,所以我看到東西可能是我想看到的,忽視了一些東西,結論也不必須正確。當我無所欲求,心思寧靜的時候,得到正確結論的概率越高;當我心境起伏,被貪嗔癡等雜念環(huán)繞的時候,必須會得到一個偏離結論,這個偏離的結論將我引向困境。每一個經過我的結論,我總是審視多遍,唯恐得到一個偏離的結論。這個大概就是我認為的謙虛吧。

3.守中。中是陰陽中和的線,是陰陽河蟹的,是不走極端的,可是我覺得應當是保證自我處于最多的可能性。因為守住了最多的可能性,所以面臨問題的時候我能有最多的幫忙,最多的解決辦法,最好的處理環(huán)境,最終我能獲得最好的效果。走極端就是不斷的減少自我獲得各種可能性,最極端僅有一條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4.以無事取天下。我覺得它十分有意思,于是我在想以無事求學,以無事求發(fā)展。在那里有所得,可是無以言語可述。

5.外物必反求之。想要少出現(xiàn)問題,那么平時就要力求多出問題。想要更多的財,平時就要不以求財為目標。想要大的功績,那么就要平時就要將功績舍于自我的合作伙伴,自我不要一絲一毫的功績。這是從水近乎道的特性得出心得。此刻因為中國西化嚴重,變得越來越外物正求,所以求不得,心不平,偏頗走極端。中國的追求是不敗,是不停的修正自我處的環(huán)境中最低的下限;西方的追求是必須贏,是不斷拔高自我處的環(huán)境中最高的上限。這個真的是十分有意思。

6.守靜。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動的越多,消耗越大。動的越頻繁,受到反彈的壓力越大。在追求強權制霸的過程中,真的是人在做,天在看。

讀道德經心得體會

近期一直在讀《道德經》,把它作為自己的枕邊書,每天兩三章,反復讀反復學,經歷了一個從晦澀難懂到探知皮毛的過程。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是他對自然萬物、人生、社會等各個方面進行觀察后所做的哲學思考。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道經》37章,下篇《德經》44章,內容博大精深、包容萬物。

站在今天的價值立場回望《道德經》,大致可以從兩條脈絡探究,或者說主要回答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統(tǒng)治階級應該如何治國”,才能使百姓安居樂業(yè),國泰民安;另一個是“個人應該建立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才能夠獲得心靈的從容安寧,獲得智慧和幸福。

兩條脈絡的思想原點,就是《道德經》的核心思想——“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第2章),進而達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第37章)的境界。

意思是說,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圣人從來都是以順應自然的心態(tài)處理世事,讓事物按照自己的規(guī)律生長,任其自由發(fā)展而不強加干涉,生養(yǎng)了萬物卻不占有,培育了萬物卻不仗恃、炫耀自己的力量,成就了萬物但不自居有功,從而達到了無為而無所不為的境界,體現(xiàn)了順應自然、順道而為的思想。

沿著心中對“道”的疑惑,在原書中尋找到了多處對“道”本質地闡釋和解讀,雖不全面,但也可以窺得一二。

道,究竟是什么?“道可道,非常道。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第1章)能用語言說出來的“道”,都不是永恒的、終極的“道”。它存在于天地萬物形成之前的“無”中,又主宰并化生天地萬物。它是宇宙天地萬物奧妙的總門,換句話說,道就是對天地萬物運行規(guī)律的認識,即自然大道。

世間萬物,都有自身運行的“道”,大到宇宙,小到微粒,無不如此。前段時間讀的一篇關于宇宙起源的學說,看到了如下一組有趣的數(shù)據(jù):在宇宙起源萬億分之一秒的時候,每10億對夸克和反夸克湮滅,會留下一個正夸克作為幸存者,幸存率是十億分之一;到達百萬分之一秒的時候,正物質的質子和中子的幸存率,也是十億分之一;到達一秒的時候,電子和反電子之間也在不停湮滅,最后剩下電子的幸存率也是十億分之一。而這3個十億分之一,不能夠有絲毫偏差,否則,如今的宇宙或許就不會存在了。如此精確,就像事前設定好了一樣,這也是宇宙運行的“道”。

還不止于此。有人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億分之一的幸存者,因為精子和卵子結合,最終,1億個精子中只有一個能夠最終進入卵子形成受精卵,在這場競爭中,每個人都打敗了99999999個精子。然而,每個人的身體、你周圍的每一個原子,每一個原子身上的每一個質子、中子、電子,都是正反物質湮滅中十億分之一的`幸存者。

這樣算來,每個人存在的概率幾乎為“零”,或者說你我存在純屬巧合?!疤斓夭蝗?,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第5章)這就是自然萬物運行的“道”,一切都是偶然,一切都是客觀,一切都是順自然大道發(fā)展的結局,不會因一時一事的得失而發(fā)生改變。

我們作為幸存者活在世上,應當感到萬分的幸運,應當感恩,應當知足,應當活在當下,應當順應自然大道作為,或許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不竭的生命激情和力量。

道,有何特征?“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見,名曰希;搏之不見,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第14章)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而且不明起始,不知未來,綿延不絕,不斷變化,不可名狀,所以終歸為虛無之態(tài),于是叫它“惚恍”。可見,“道”無法用感官感知,必須用心去體悟,才能在虛無縹緲和若隱若現(xiàn)中發(fā)現(xiàn)“道”,最終捉摸到“道”。

“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第14章)遵循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xiàn)實,探知遠古,這就是“道”所彰顯的規(guī)律。從古到今,聰明人和普通人在做事的過程中,區(qū)別究竟在哪?老子給出了答案,在于聰明人善于利用已經存在的“道”,順勢而為,抓住了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辦事,所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道,有何作用?“執(zhí)大象,天下往。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第35章)“道”的作用外化,使得縱心歸附,國泰民安,一派祥和,悅耳的音樂和誘人的美食,讓路人不禁駐足。然而,“道”本身平淡無味、無形無聲,卻又作用無窮。

《資治通鑒》中,記載了李世民和他的叔父李神通之間的一段故事。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奪取帝位。封賞有功之臣,房玄齡、杜如晦等人作為肱骨之臣都受到重用。李世民大封天下,深得人心,卻引起了他的舊部,特別是叔父李神通的不滿。

李神通說:“我在關西起兵,是最先擁戴高祖李淵的人,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只是捉刀弄筆,功勞卻在我之上,我感到難以心服。況且,我還是李世明的長輩?!彼脑捰绊懞艽?,由于他的資歷和地位,很多原來李世明秦王府的舊部都與之應和,怨氣連天。

李世明得知后,心平氣和地對叔父說:“叔父雖然首先響應義旗舉兵,這也是自謀擺脫災禍。等到竇建德侵吞山東,叔父全軍覆沒;劉黑闥再次糾集余部,叔父丟兵棄甲,望風脫逃。房玄齡等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使大唐江山得以安定,論功行賞,功勞自然在叔父之上。叔父您是皇族至親,朕對您確實毫不吝惜,但不可循私情濫與有功之臣同等封賞?!?/p>

李神通聽后啞口無言,羞愧難當。大家紛紛表態(tài),“陛下如此大公無私,對至親的叔父和都沒一點私心,我們還憂慮什么呢?此后唯有為國家效力,效忠陛下了。”

李世民順道而行,大公無私,所以能悅服群臣,上下齊心,百姓安居樂業(yè),國泰民安。

道,有何規(guī)律?“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第2章)世間萬事萬物沒有絕對,只有相對。事物間總是相輔相成的,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惡,有生就有死,有樂就有悲,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一面走到盡頭,就轉化為另一面。

原因在于,援助糧食要靠非洲當?shù)氐恼M行發(fā)放,不可能直接進入當?shù)厝说腻伬?。在這過程中,援助的糧食就被當?shù)毓賳T層層瓜分,中飽私囊。

而后,他們轉手將糧食以極低的價格在市場上甩賣,套取現(xiàn)金。那些依靠辛勤勞作種植糧食、賣糧食為生的本地農民,如何競爭得過那些白來的糧食。本來還能活下去的農民,現(xiàn)在也活不下去了,淪為赤貧。

說白了,這些援助無法穿越社會管道直接到達窮人那里,援助的善行卻最終導致激增無數(shù)的赤貧農民。你認為好的事,未見得真的好;你認為有意義的事,未見得真的有意義。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小到個人,大到國家,都是如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第9章)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且此兩面可以相互轉化,物極必反。太滿了,必然會流溢而出;太鋒利了,必然會傷人自傷。老子告訴我們,保持分寸和平衡很重要,萬事都不可過頭過火。這樣的處事原則,無疑對今天的你我,都有著重要的重要意義和價值。

國學大師南懷瑾曾這樣評價《道德經》,“老子一書,原著不過五千言,可以說,幾乎是一字就涵蓋一個觀念的好文章,一句就涵蓋有三玄三要的妙義。它告訴了我們許多法則?!边@樣的典籍,是需要我們擺在床頭、放在身邊,用一生去品味體悟的經典。

道德經心得體會

老子《道德經》是一部灰常好的中華珍寶,包含了高額的人生哲理。還記得小時分跟著他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時分還不曉得這是出自何處,當更別說是什么意義了。時過幾載,再次看這部道家代表杰作,固然還是不能完整了解,但是終其一生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

《道德經》倡導欲壑難填、無為而治。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化史上靡不的聰慧寶典中吸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處世的精華。當下社會科學興旺,社會經濟高速開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肉體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我想我們越來越應該從老子的《道德經》里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辰堅持盛氣凌人、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務實效。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消極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要“不妄為”才干更好地有所大點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么是“有為”呢?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義務,就是“有作為”。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于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tài)肯定是經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tài),沒有進入靜心、凈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合意先決條件。

《道德經》可謂言簡意賅,一字千金,字字無動于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見老子扎實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來的寫作技巧及慘絕人環(huán)的創(chuàng)新才能。實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經典事例,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遠,呼應前文,升華主題,把作者本人要表達的感情生活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給人無限打動和難過,有渾然天成之感,實乃文章中之極品,古文中之絕筆!

道德經心得體會

《道德經》主要是論述兩個方面:一是世界本體--自然,即道與陰陽。道為世界之真,用陰陽成物。二是意識。意識為物的本性,以謙柔通于道。在這兩個層面上,又構建了兩重秩序:一是人,意識與自然間的秩序。這種秩序證明人要尊敬、理解、學習自然。二是人與人之間的秩序。這種秩序就是愛。脫離了愛,這種秩序將不復存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體,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沒胡道就沒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述道之理,而道之理應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效法道應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為自我所用,從而造福人類,使人類社會"天長地久"。倘若我們不依道而行,抱著"人定勝天"的心態(tài),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終的苦果還是自食。

"天之道,不爭而善,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天有其規(guī)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但我們能夠利用其規(guī)律,在實踐中實現(xiàn)自我所要到達的目標或夢想,因為"天不負有心人"??墒牵Τ芍笠谶m當?shù)臅r候身退。"樹在招風",我們應順應天意,適時而止,方能自保,安享天下太平,而免遭殺身之禍,這也涉及到后面所寫的"知足"。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要想成為圣人實非易事,要想成為圣人,應當有一顆謙虛的心,不恥下問,努力地用知識與道德來充實自我。,同時,要忌空無實際的志向,應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結合自身實際,去實現(xiàn)貼合自我本事的夢想與目標。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這些,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有強健的體魄。因為"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以其終不自大,故能成其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人不應有驕傲自大之心,完全忽視他人的存在,驕傲自大只會使自我迷失方向,跌入萬丈深淵。"知彼知已,方能百戰(zhàn)百勝。""人貴有自知之明。"以他人之長補自我之短,充分發(fā)揮自我的優(yōu)勢與潛力,一切的困難就不將是困難了,完美的明天將被自我開創(chuàng)。

"困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整體離不開部分,部分有時也會決定整體。我們注重整體的同時,也不應忽視部分的作用。凡大事者,皆從小事做起。即使是社會主義的大廈,也是一塊塊磚建起來的。所以,我們在實現(xiàn)自我的夢想時,要從小事做起,從此刻做起,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終成大事,實現(xiàn)夢想。

"柔弱勝剛強。""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堅。""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行,莫能行。""天下非剛至強,柔變強。如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等。以柔克剛,柔能勝剛,即使天下至柔之物,也能打敗天下到堅之物,這是道之一??墒?,天下人皆知其道,而能真正做到的卻很少,甚至沒有。人民在強權之下,也許是很柔弱的,但在暴政之下,人民看起來的柔弱,卻能推翻暴政。如秦朝的來亡,便是一個例子。

"上善若水。"靜能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人是一種高級動物,動物尚有沖動,更何況是人。那么,我們該如何抑制自我的沖動呢這就需要我們修心養(yǎng)性,以致使自我做到"清靜"、"無為"。這樣,我們即使應對世間的變幻莫測,烏云密布,也應處之泰然,冷靜、沉著地應對,最終將云開見日。倘若自我先亂,即會做出沖動之事,其結果會更糟。

"夫唯不爭,故無憂。""見素抱樸,少見寡欲,絕學無憂。""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此,能夠長久。"人有一大缺點,那就是不知足。人要想改變這一大缺點,就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欲,堅持一顆平常心,方能知足。知足者,少有煩惱。無煩惱者,常帶有微笑,能開心、歡樂與幸福,這就能夠使自我壽命延長,安度天年。

總的來說,《道德經》惜字如金,字字經典,使人在明白自然這理,依道而行。同時,讓人明白世俗中的為人處世之道,以清靜無為,使自身開心、歡樂與幸福。

《道德經》心得體會

《道德經》一書是老子的著作。它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它向人們詮釋哲理。從古至今它影響著無數(shù)的炎黃子孫,并且?guī)е袊盼幕木枳呦蛄耸澜?,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元素?/p>

在社會的大環(huán)境下,我們在努力的學習,不停的前進,也許身心具疲,卻不敢放慢腳步。把本應屬于我們的快樂丟失,這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的常人之道,只為求功利之名。畢竟我們只是滄海一粟,所以我們選擇了必須走好我們自己的道,在途中少留下一些遺憾吧!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自古有和無的對立和統(tǒng)一是現(xiàn)實世界一般的存在方式。老子的有無論從世界本體上確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有無欲望的本身是相輔相成的,只有用心去感悟才會擁有大的智慧,才會更好的改變自己去為改變世界貢獻自己的力量。

關閉